在线配资软件 双鹭药业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原标题:双鹭药业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在线配资软件
双鹭药业(002038)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1、公司所处行业 公司主要从事基因工程及相关药物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及《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证监会公告[2012]31号),公司所从事的行业为“医药制造业(C27)”。 2、公司所处行业地位 经过30年的发展,公司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心脑血管治疗领域、肝病治疗领域、糖尿病治疗领域、肾病治疗领域拥有丰富的产品线和产品储备。先后研究开发并投放市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个国家一类新药在内的80余个品种,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9项。公司先后九次作为企业独立申请并获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基金资助。系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园首批“百家创新企业”、“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重点培育企业、北京市“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和4项国家“863”计划成果的产业化基地。 公司核心产品生物制剂注射用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剂系创伤修复产品,两个产品均属于生物制品一类新药产品,是国家“九五”期间重点开发的创新药,国家863计划重大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核心产品立生素(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短效,北京市名牌产品)、久立(聚乙二醇化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长效)、迈格尔(白介素-11,国内首仿)和欣吉尔(白介素-2)均系公司主要盈利品种。抗肿瘤药替莫唑胺(国产第二家上市)、来那度胺(国产第一家上市)、三氧化二砷(独家剂型,国内第二家)等品种奠定了公司抗肿瘤系列产品在医药行业内的地位,心血管治疗领域拥有复合辅酶(独家产品)、杏灵滴丸等产品,公司获批新产品数量、提交上市申请产品数量连续几年名列北京市前列,产品储备丰富。 3、主营业务情况 公司主要专注于基因工程及相关药物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紧紧围绕疾病谱的变化布局研发、生产和服务领域。经营药品的治疗范围涉及肿瘤、心脑血管、抗感染免疫、代谢病、创伤修复、肝病、肾病及罕见病等领域。 公司八大处生产基地主要包括片剂、硬胶囊剂、颗粒剂、小容量注射剂(含抗肿瘤药)、冻干粉针剂(含抗肿瘤药)、生化原料药(依诺肝素钠、三磷酸胞苷二钠、门冬酰胺酶)、治疗用生物制品(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2(125Ala)、重组人白介素-2(125Ala)注射液、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11、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精神药品(扎来普隆胶囊)、医疗用毒性药品(注射用三氧化二砷);昌平生产基地主要包括片剂(含抗肿瘤药)、硬胶囊剂(含抗肿瘤药)、颗粒剂(抗肿瘤药)、软胶囊剂、小容量注射剂(含抗肿瘤药)、冻干粉针剂(含抗肿瘤药)、鼻用制剂(鼻用喷雾剂)、丸剂(滴丸剂)、气雾剂(激素类)、生化原料药(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用生物制品(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注射用重组人新型复合α干扰素(122Arg)、重组人新型复合α干扰素(122Arg)注射液;大兴生产基地主要包括片剂(含抗肿瘤药)、硬胶囊剂(含抗肿瘤药)、颗粒剂、喷雾剂、口服液、治疗用生物制品(门冬胰岛素、门冬胰岛素注射液、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门冬胰岛素50注射液、注射用卵泡刺激素);河北省沧州、新乡双鹭为原料药生产基地。 1、主要产品及用途 公司主要产品系列包括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类产品,目前该系列产品中有多个公司优势产品和重要盈利产品,产品包括立生素(人细胞刺激因子)、久立(聚乙二醇化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迈格尔(白介素-11)和欣吉尔(白介素-2)、替莫唑胺、来那度胺、三氧化二砷、胸腺五肽等15个产品;创伤修复类产品有扶济复(外用冻干粉针和凝胶剂);心血管系统用药有依诺肝素钠、复合辅酶、杏灵滴丸、替米沙坦片和胶囊、阿加曲班注射液等8个产品;抗感染用药有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注射用伏立康唑及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阿德福韦酯片及胶囊等13个产品;糖尿病用药包括伏格列波糖片、达格列净片、依帕司他片、维格列汀片等5个产品。 2、经营模式 公司是集药品研发、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的医药生物技术企业,公司业务涵盖前端的原料、生物原液和制剂的研发生产到终端的产品经营环节。公司能取得今天的经营成果主要得益对公司存量资产的不断增值和业务管理和经营能力的不断提升,也得益于公司围绕主业投入不断获得的完整的医药产业链带来的持续收益。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双鹭药业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生物药、特色化学药物及天然药物的研发和生产经营,主要产品涉及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抗感染、糖尿病治疗、创伤修复、肝病治疗等领域。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无重大改变。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在线配资软件
2024年国家与各省的分层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仍继续推进,进入集采的范围逐步扩大,对公司而言仍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药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使部分产品盈利空间减少,但对部分技术壁垒较高、国内竞争不激烈的产品,可以采取以价格换市场,实现国产替代进口,从而迎来良好的市场机会。从国家2023第八批集采产品价格下降幅度看,仿制药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的盈利空间将会进一步被压缩。 总体而言,风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策风险 国家集采在2024年仍会持续推进,2023年3月,国家集采第8批39个药品采购成功,平均降价56%。2023年11月,国家集采第9批41种药品采购成功,平均降价58%。2024年1月初,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上提出推动集采“扩围提质”,“开展新批次国家组织药品耗材集采,做好集采中选品种协议期满接续,实现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数合计至少达到500个”。 按国家集采之前的节奏,每年2批次左右80-100个品种;而省级+省际联盟覆盖各省50-80个品种。 集采导致的产品价格波动,将会影响更多企业,仿制药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部分产品进入微利时代。 应对策略是研发上市更多特色产品避开集采实现差异化营销。 2、产品价格降低风险 集中招标采购的大力推进将使更多的品种进入集采目录,产品竞争激烈的品种将面临大幅降价风险,部分产品可能会进入微利时代,非竞争激烈品种也会随着集采的推进价格下降而致盈利空间减少,企业的盈利空间被压缩,从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带来一定的影响。市场份额较大的产品反而面临的风险更大,而市场份额较小的企业可能会迎来一定的市场机会。应对策略是努力培育一批小市场中的大产品。 3、研发风险 公司在研品种特别是创新药研发进度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有时受临床试验进度,政策法规变化和药品审评进度等影响。生物药存在研发周期长和投入较大的特点,因而存在较大的风险,公司将持续加强充分调研论证和提升项目管理效率从而降低研发风险,逐步提高产品研发成功率。 4、管理风险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公司规模的扩张,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也需跟上时代的发展,如果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不同步更新将影响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此公司将不断引进、更新和培养各类管理人才,适人适岗并加强绩效考核,不断完善内部的管理体系。